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希奈亞_羅馬尼亞 Sinaia, Romania

喀爾巴阡山(the Carpathians),曾經讀過的地理課本好像著墨不多,現代的媒體也很少報導。對它有印象,是在一本吸血鬼小說中讀到,想像中應是幽暗陰冷,有著黑色尖頂的修道院散布其間,若有人跡,不是修士便是山賊,要來之前,對這座山脈充滿了神秘秘的嚮往。

離開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前往它的第二大城布拉索夫(Brasov),就必須穿越喀爾巴阡山,這道山脈像一條巨龍貫穿羅馬尼亞的南北方向,海拔不算高,平均高度約2000公尺,但是因本身地理位置緯度高,所以冬天時還是有冰封大地的美景,提供了喜愛運動的羅馬尼亞人一座低海拔的天然滑雪場。

希奈亞(Sinaia)是布加勒斯特與布拉索夫之間一個海拔僅有1200公尺的低矮山隘口,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交通閘道,山隘口的東麓風景優美,視野廣闊,附近又開闢天然的滑雪場,所以逐漸成為羅馬尼亞有名的渡假中心。
西奈亞距離布拉索夫約44 公里,它的地名源自於17世紀時,一位羅馬尼亞的貴族前往埃及西奈山(Mount Sinai, Egypt)朝聖,回來後就在這裡建了一座以「西奈」為名的修道院,後來這整個地區也就沿用相同的名稱了。

西奈亞是一個群山環繞的美麗地區,是羅馬尼亞最古老和最有名的高山避暑勝地之一,有「喀爾巴阡山的珍珠」之美譽("The Pearl of the Carpathians")。平均海拔高度約在767公尺到860公尺之間,它以擁有布瑟奇(Bucegi)高原上,一座2000公尺高度的滑雪坡而自豪。這裡自古以來就有建築皇室的夏宮,直到今天,每逢假日,這兒仍是熱鬧萬分。當地人來此登山、露營,這裡也是歐洲冬季體育的重要城鎮,特別是坡道滑雪,更是吸引無數愛好者前來的重要活動。

由於西奈亞有為數可觀的渡假人潮,於是沿途也有很多應運而生的路邊攤和商店群,部分攤販區段還造成車陣回堵。一路上從車窗拍下秀麗的喀爾巴阡山,在西奈亞附近遠眺喀爾巴阡山,可以看到落差1000公尺以上非常壯闊的斷層壁面。


建在路邊的小旅館為了吸引觀光客,在外型下了很多功夫,仔細看,每一間旅館的造型都不一樣,尤其屋頂外型與屋簷裝飾,顏色的搭配也非常考究。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亞美尼亞 愛特米亞津大教堂  ETCHMIADZIN CATHEDRAL, Armenia

亞美尼亞 愛特米亞津大教堂  ETCHMIADZIN CATHEDRAL, Armenia

愛特米亞津大教堂於2000年正式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大約在西元302年,亞美尼亞基督教的啟蒙者-格列高利(Sain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在葉綠凡興建了亞美尼亞的第一座教堂-愛特米亞津大教堂。

在亞美尼亞的歷史中,這座教堂雖然多次改朝換代及建堂擴建,但是一直是亞美尼亞大主教的駐地,也因此被稱作亞美尼亞的梵蒂岡。

愛特米亞津大教堂ETCHMIADZIN CATHEDRAL經過多次擴建,仍然算是亞美尼亞最古老的教會建築,教堂的圖案被印在亞美尼亞錢幣50000拉姆的正面,可見愛特米亞津大教堂在亞美尼亞的位階是何等神聖。

「愛特米亞津」具有「耶穌降臨之地」之意。其教堂建築群生動地呈現亞美尼亞中央圓頂十字型和穿廊形式的教堂發展歷程,並高度概括了當地教會建築的發展過程,對亞美尼亞以及周邊很廣泛地區(如土耳其凡湖區)的教堂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愛特米亞津大教堂形象地描述了亞美尼亞教堂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藝術創新的偉大成就。



教堂內部非常的華麗,目前是禁止攝影,因此僅能拍些外觀,但是仍能看到正宗-亞美尼亞式教堂建築-十字形的地基中間圓柱高塔型,戴錐形尖帽的建築典範, 愛特米亞津大教堂的隔壁是亞美尼亞最高學府-葉綠凡大學,在照片中看起來很像是神學院,其實亞美尼亞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基督教立國,因此在校園中到處都是十字架等,表彰基督教的形象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參觀教堂的那天剛好是星期天的早上,大批盛裝的修士在唱聖歌等活動,嘹亮的歌聲在古老的聖堂裡共鳴,感覺是和諧的,喜樂的,讓在外圍參觀的我們也感受那份洋溢著的溫暖。
撰文/攝影 黃智琴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

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
Istanbul – Blue Mosque, Haghia Sophia
伊斯坦堡是全世界最迷人的城市。


曾經是全世界最強大帝國的首都,時間長達1500年,再也找不出另一個城市當首都的時間比它更久的了!

伊斯坦堡算是大絲路的終點站,一半亞洲一半歐洲,地理造就風水,風水造就文化,幾千年前商人們帶著磁盤、絲綢從中國長安出發,走過沙漠涉過惡水,躲過攔路強盜,應付邊界稅吏,一路走一路賣,和一路破損,價錢一路往上加,送到伊斯坦堡交給威尼斯商人轉往歐洲;再將一路上換來的的琉璃、玉器帶回中國。

伊斯坦堡的歐洲區與亞洲區以一個小水道相隔,水道中佈滿郵輪與商船,非常忙碌,而小小水道的兩岸居然有996座清真寺(有註冊的!)
因為這次算是路過,只有半天的時間,藍色清真寺與聖索菲亞教堂,大部分團友都參觀過了,這次,就拍拍外觀也算聊慰相思吧!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土耳其語:Sultanahmet Camii) ,又名藍色清真寺 (Blue Mosque)



























『藍色清真寺』的得名,來自於其清真寺內壁,上三分之二高度的牆壁,都使用了一種土耳其瓷器名鎮,伊茲尼克 (Izhik)所燒製的藍彩釉貼瓷,這種以白色為底的彩釉瓷磚,刻著豐富的花紋和圖案,而藍色清真寺裡共有 21,043片伊茲尼克瓷磚。這些瓷磚片的藍色,使得整個清真寺內似乎都充滿了藍色的色調,所以人們稱之為藍色清真寺。藍色清真寺以藍色色調的彩釉瓷磚嵌飾,透過正中央圓頂兩百六十扇窗戶陽光的照射,金藍交燦溶入玻璃燈光中,舞動著亮麗的光彩,美得令人屏息。
































藍色清真寺是由鄂圖曼帝國時代最有名的建築師錫南 (Sinan) 的弟子,邁赫邁特‧阿加 (Mehmet Aga)所設計,是世上唯一有著六座喚拜樓的清真寺。1609 年,14 歲即位的艾哈邁德蘇丹 (Sultan Ahmet) ,命令建築師邁赫邁特‧阿加(Mehmet Aga) 在原來的阿伊捨蘇丹的王宮上,修建一座能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比美的清真寺,以證明他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1617年,清真寺完工,這座藍色清真寺,也成為鄂圖曼帝國時代建築藝術的輝煌傑作。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Ayasofya)
Sophia意為智慧之神,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是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土耳其人佔領,改建成為清真寺。西元 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後來因幾次火災和地震而損毀,西元 532 年由查士丁尼一世續建。西元 1453年拜占庭被顎圖曼帝國占領,聖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建成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如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聖索菲亞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人們可以從內外兩種不同風格看到它複雜的經歷,內部的鑲嵌圖案上有基督的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樣版。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傳奇,就是兩個宗教的圖騰都能在此完整的共存下來。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喬治亞-軍功大道與古道力 Georgia, Gudauri, Military Road

 (更多相片)
喬治亞最美麗的公路是一條橫貫大高加索山脈的快速道路,這條公路原本是前蘇聯政府為了軍事用途而興建,也稱為軍功大道,當地人戲稱為軍用高速公路(Military Highway)。這條公路沿著美麗的河谷蜿蜒而上,不久後到達一處名為任瓦利的地方,它是高加索山脈兩條重要河流的交會口,目前這裡築起大壩,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大水庫。
軍功大道的最高點就是古道力,又稱為克列斯托維山口,海拔2379公尺,是高加索山脈的隘口。風景優美,附近有幾座5000公尺左右雄偉大山雄踞,景觀獨特。這裡旅館林立,夏天到此避暑.享受清涼,冬天才是旺季,眼前的綠色草坪在冬季就是平緩的滑雪勝地,我們住的旅館有點老舊,不過有網路服務,也算進步啦。離古道力北邊5公里左右,.路邊有一處山腰溫泉,將整片山腰染成金黃色格外耀眼。當然也是我們趁機休息的好機會,當地人認為溫泉水可以飲用,還豎起大拇指-讚。另外有很多看起來像廢棄的隧道,其實她是冬天雪季時才使用的,夏天是使用外圍的馬路,冬天時露天的道路結冰路滑,才改走陰暗的隧道。
攝影/撰文:黃智琴

羅馬尼亞 Romania Bran Castle 吸血鬼城堡(又稱Dracula Castle)


神秘而美麗的碉堡-布蘭城堡(Bran Castle ) 羅馬尼亞(Romania, Brasov) 當地人稱它為「德古拉」(Dracula's Castle)城堡, 19世紀末愛爾蘭作家史多克出版的吸血鬼故事《血の輪回》,就是以中世紀羅馬尼亞大公德古拉為主角,而以這個城堡為場景。於是觀光客蜂擁湧來這裡尋找惡魔的根,羅馬尼亞的觀光手冊也大力推廣,於是此地便形同吸血鬼迷心中的聖地。

喬治亞_俄羅斯友誼紀念碑

喬治亞_俄羅斯友誼紀念碑
(格魯吉夫斯基條約200週年紀念牆(200th Anniversary Wall of Treaty of Georgievsk)

在喬治亞境內高加索山脈的軍功大道上,一道相當的突兀的圓形水泥壁畫牆寂寞的矗立在青翠高原上,原本還以為是廢棄的運動場。
這面牆是1983年蘇聯統治時期由蘇聯出資,喬治亞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合力完成的。紀念俄羅斯帝國和喬治亞國王卡特利,卡赫季於1783724日簽訂的和平條約,建在俄羅斯往返喬治亞必經的軍功大道上,別具意義。
那份和平條約大致內容是「確定俄羅斯為喬治亞的保護國,將保證喬治亞領土完整,繼續維持喬治亞國王的統治權和外交權。喬治亞則放棄與波斯與土耳其等其他大國結盟的權利,每一個新的喬治亞君主將需要俄羅斯沙皇的確認和授銜」。為這樣的「友好」關係所建立的紀念碑,如今孤零零地頽圮在荒堙蔓草間,似乎是它從建造開始就註定的宿命?
友誼紀念碑上描繪的主角是愛家愛子的喬治亞母親,左右分別有聖喬治屠龍,代表決心捍衛家園。喬治亞母親頭部左右有2個數字1783-1983代表喬治亞加盟蘇聯200周年。數字下方有2個教堂右邊是典型洋蔥頭式的俄羅斯正教派教堂,左邊是象徵三位一體的三進式喬治亞天主教堂;其他的圖片大都是營造豐收與歡樂。而紀念碑背後的雪白山頭就是高加索山脈的主峰標高5033公尺的卡茲別克山。
喬治亞在19914月脫離蘇聯獨立,但是她領土內的一些小國也想脫離喬治亞獨立,媳婦熬成婆,喬治亞卻不能容忍這些小國的悖離, 2008年其中一個小國南奧塞提亞宣布獨立,喬治亞也不掂掂自己的斤兩,就揮兵北上要去教訓人家,正好中了俄羅斯的圈套,俄羅斯遂假聲援南奧塞提亞之名,堂而皇之進駐南奧塞提亞,然後一路向南打進喬治亞。
俄羅斯出兵攻打喬治亞,坦克大砲就是行經這條軍功大道而幾乎兵臨城下,離首都僅60公里之遙,若非西方國家強力斡旋,也許喬治亞共和國已經滅頂。當時俄羅斯的部隊,或許也曾在這座紀念碑旁打尖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