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墨西哥-阿卡普爾科Acapulco

    阿卡普爾科Acapulco位於墨西哥太平洋沿岸,是來往巴拿馬與舊金山之間的船隻的中間點停靠港與補給站。景致獨特,同時擁有海浪沙灘和懸崖峭壁,也是個兼具天然質樸和熱情奔放的度假勝地。Acapulco在當地土著納瓦特語(Nahuatl)中是「大蘆葦的地方」。但我們在阿卡普爾科見到的蘆葦倒是不多,倒是棕櫚樹林到處可見。據說阿卡普爾科一年有360天大晴天,偶爾一點雨通常在半夜下,白天陽光普照,大海波光粼粼、青山碧水,一望無際。


阿卡普爾科海上聖母像-最新的觀光景點,聽說是為了振興觀光,千禧年(2000)聖母生日當天,將真人大小的聖母像(有印地安型像的瓜達露佩聖母)放在阿卡普爾科海灣的入口旁的礁石堆旁的海底,除了保護附近的漁船還兼具吸引觀光客的功能。


阿卡普爾科最吸引人的觀光賣點,首推La Quebrada死亡跳水(拉克拉達懸崖跳水),在晚餐後的夜色中,我們搭遊覽車來到La Quebrada懸崖的對面,買門票進場,沒有畫位,好位置先到先得,懸崖邊下坡邊坡有3道矮牆,很多早到的觀光客早已經占據最佳的參觀位置,等待晚上9點整的晚場表演-墨西哥最驚險的「拉克拉達懸崖跳水」。
跳水前,先向聖母跪求平安


跳水勇士站在崖上從不同高度的石縫小平台上依次躍入漆黑的崖底水流裡,有的用前滾翻,有的後滾翻、側翻、連續翻..最後的跳水者最驚險,從100米高度,採3個大前翻滾,全場觀眾在那一刻秉氣凝神,鴉鵲無聲,最後,跳水勇士直漂亮地插進漆黑的水底,只揚起一小撮水花,再過幾秒,才浮出水面向大家揮手,在如雷的掌聲中,為這場表演畫下完美句點。


撰文/攝影:黃智琴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墨西哥-白色銀礦山城-塔斯科Taxico

塔斯科海拔約1800公尺,距離首都墨西哥市僅約160公里。觀光客比另一個銀礦城瓜那華托更為熱絡,塔斯科也是非常美麗的一個殖民山城,整座小鎮盤據在山丘上,狹窄的鵝卵石街道和殖民風格的小房舍,為了彰顯「白色銀礦山城」的特色,連在大街小巷中川流不息的計程車都清一色是白色的金龜車。

我們到達已是傍晚時分,每戶人家陸續點起燈光,加上山間本有的霧氣,置身於煙霧嬝嬝的氣氛中,美到讓人說不出話來。我們從色彩繽紛的銀礦山城瓜那華托轉進這個純白色的銀礦山城塔斯科,兩座風格迴異的山城,一樣驚艷。

塔斯科也是產銀的城市,在西班牙占領的時代,此地的銀礦產量是排名前2大的,當時墨西哥銀礦的產量占全世界的85%,因為是西班牙的殖民,所以幾乎是竭盡所能的壓榨,在短短100多年就將銀礦開發殆盡,後來墨西哥獨立戰爭時,秉持著我西班牙得不到,墨西哥也別想的心態,把其餘礦脈炸毀。

獨立戰爭後,一位美國人荷西.波達(Don Jose de la Borda)到這裡又重新找到了礦脈,但是轉型經營,跟藝術以及銀飾設計結合,造就今日的Taxco山城,荷西.波達後來也被封為墨西哥銀器之父。

雖然目前這裡的銀礦又再度枯竭,不過從鼎盛時期流傳下來的銀飾製造技術仍延續到今天,城裡仍有一半以上的商店在賣銀飾加工品。買賣的方式是先秤重再加算工錢,雖然可以殺價,但空間很小,大約85折是極限吧。
撰文/攝影 黃智琴

墨西哥_瓜納華托 Mexico_Guanajuato

更多照片在__

墨西哥-銀礦城-瓜那華托    瓜納華托城由西班牙人在16世紀初期建立,到18世紀時,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銀礦開採中心,供應著全世界20%的銀礦量。瓜納華托坐落在起伏的小山丘間,是墨西哥最美麗的產銀小鎮,在銀礦鼎盛時期建造了許多巴洛克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城裡狹窄的石板街道和具有濃厚西班牙殖民時期風格的可愛小房子,不管是街道、教堂或兩旁的民房,其用色鮮明及巧妙空間配置都會讓旅客流連忘返捨不得離去。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佩雷斯城堡 Peles Castle

佩雷斯城堡Peles Castle-位於羅馬尼亞的西奈亞區(SINAIA)是羅馬尼亞歷代君王的夏宮,號稱歐洲最美麗的城堡之一。

城堡由羅馬尼亞國王卡洛爾一世(Carol I)1873年開始建造,在1877年到1879年之間因戰事而停頓,真正竣工的日期在1883107日,卡洛爾一世選擇這裡作為建造地點的時候,還只是一位德國的王子,他以流經這鄰近地區一條溪流-佩雷斯河的名字為城堡取名。
這座城堡外面園地景觀非常美麗,城堡興建的同時也規劃了一些附屬建築物,像守衛的長廊,門房,狩獵小屋,皇家觀景台和發電機房,這些都和城堡一起完工。後來在歷任的國王期間,又陸續延伸加蓋一些小屋,錯落在這一片如茵的草地上。





城堡基本上屬於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同時也摻有一些義大利文藝復興、歌德、德國巴洛克與法國洛可可的元素在其間。

建築材料包括木材、石塊、磚和大理石,有超過160間房間。當時這城堡是國王打獵以及夏天避暑用的,這些房間規劃,從接待國外使節、電影院、圖書館都有設置..還有兵器室珍藏許多從中古時代的刀劍等..此外.來自全世界各國贈與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勛章,保存得很完整,圖書室典藏也非常豐富。

 
佩雷斯堡外層有7道迴廊,可以看到由義大利藝術家羅曼尼裡(Romaneli)製作迴廊上的雕像,還有石塊砌成的水井,大花瓶和大理石的裝飾品,不過,城堡內內外外所採用的大量的木材裝飾,才是城堡真正的特色。

撰文/攝影 黃智琴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一本要趁健康時就讀的好書_生死謎藏

引用趙可式老師的序言:
要救病人,出發點一定是為了愛:家屬的親情之愛。
黃勝堅醫師天縱英才,在十多年前,某位病人的八十八歲老父跪地苦苦哀求:「求求你高抬貴手,放我兒子走吧..」之時,就覺悟到:愛他,該放手的時候,就放了他吧!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卡門,西班牙艷陽下,一段延宕百年的悲劇愛情依舊上演著

卡門,彷若西班牙熾熱耀眼的陽光,美艷,熱情,炙熱的溫度有著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瓜達拉哈拉1542年建城紀念碑 Monument depicting the founding of Guadalajara on the 14 of February 1542

這個紀念碑仔細看起來很耐人尋味,紀念碑中心是一顆帶著濃厚殺戮氣習的「屠殺樹(butchered tree)」,環繞著一群拿著武器和旗幟,騎在馬上的征服者,高舉十字架的牧師和跪著降服的印第安人(浮雕最左邊),大家共同開墾這塊龍舌蘭茂盛生長的肥沃土地。乍看下是象徵豐收和勝利的圖像,卻很難不去注意藏在其中,武力征服與宗教暴力的那一部份。
在瓜達拉哈拉,這樣充滿矛盾和諷刺的藝術作品,隨處可見。

攝影:黃智琴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羅馬尼亞_布拉索夫(Brasov)


布拉索夫是羅馬尼亞第二大城,位於羅馬尼亞的地理中心,距離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160公里,這個古老的城鎮,擁有人口32萬。1211年由德國商人建立,是撒克遜人居住區。城內建築仍保有當年的風貌,牆上掛著燈籠,卵石路面彎曲迂迴,街道乾淨簡潔,部分建築兼融哥德式與羅馬式的風格。

黑教堂Biserica Neagră
黑教堂位於布拉索夫市中心地帶,是聞名全國的古建築,也是特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地區的最大的後哥德式天主教堂,高65米,教堂初建於14世紀,直到15世紀初才完成,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1689年由於遭到了哈布斯堡軍隊的攻擊,教堂被焚燬,石墻被煙熏黑。重建後,外墻仍呈焦炭色,“黑教堂”由此得名。
教堂內建於19世紀下半葉的大型管風琴,是羅馬尼亞境內最大的管弦樂器,共有4000根管弦;這架管風琴至今仍可使用。除此以外,還展示有一批非常珍貴的古代東方壁毯,精巧的手工令人歎為觀止。
老市政廳The Old City Hall
剛開始只是在這裡建了一座鐘塔,因為當時每個家庭都沒有時鐘,為了要提倡守時的觀念,由市政府出資蓋了這座高聳的鐘塔,隨著城市漸漸繁榮,因為要看時間的民眾增多,因此將鐘塔擴建成市府的辦公廳,方便服務市民。1420年再進行一次比較有規模的翻修後,當地的一些主要議事會議和市民會議也都在這裡舉辦了。這座老市政廳目前已經退休了,改當作布拉索夫歷史博物館使用。
圍繞著老市政廳的廣場稱為Piata Sfatului-斯法托露依廣場。廣場的中心是一棟有著深褐色屋頂的黃色建築,那就是這裡的老市政廳,也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整個斯法托露依廣場(一般都稱為老市政廳廣場比較好記)呈現三角形的形狀。廣場南邊的噴水池是當地居民散步、約會、休息、曬太陽、發呆和吃午餐便當的理想場所。有大批的鴿群聚集在這裡覓食,也是小朋友們餵食鴿群,追逐,騎腳踏車,或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地方..
    黑色教堂位置剛好在老市政廳廣場的西邊角落.因為是文化遺產的重要列管項目.因此內部禁止拍攝.所以沒有漂亮的照片來佐證,不過高達65公尺的鐘樓氣勢非凡,尤其鐘塔上的彩色磁磚尤其迷人。此外外牆除了正面以外,其他三面都有聖人的雕像圍繞,巧奪天工。至於市政廳內部,當時也是大門深鎖,正好得了空讓我們在群鴿飛舞的廣場上逗留,看看嘻戲的孩童、約會的男女、喝咖啡的聊天的市民,品味布拉索夫悠閒自在的風情。


撰文/攝影 黃智琴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喬治亞_俄羅斯友誼紀念碑

格魯吉夫斯基條約200週年紀念牆
(200th Anniversary Wall of Treaty of Georgievsk)

在喬治亞境內高加索山脈的軍功大道上,一道相當的突兀的圓形
水泥壁畫牆寂寞的矗立在青翠高原上,原本還以為是廢棄的運動場。

這面牆是1983年蘇聯統治時期由蘇聯出資,喬治亞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合力完成的。紀念俄羅斯帝國和喬治亞國王卡特利,卡赫季於1783年7月24日簽訂的和平條約,建在俄羅斯往返喬治亞必經的軍功大道上,別具意義。



那份和平條約大致內容是:「俄羅斯為喬治亞的保護國,將保證喬治亞領土完整,繼續維持喬治亞國王的統治權和外交權。喬治亞則放棄與波斯與土耳其等其他大國結盟的權利,每一個新的喬治亞君主將需要俄羅斯沙皇的確認和授銜」。


為這樣的「友好」關係所建立的紀念碑,如今孤零零地頽圮在荒堙蔓草間,似乎是它從建造開始就註定的宿命?

友誼紀念碑上描繪的主角是愛家愛子的喬治亞母親,左右分別有聖喬治屠龍,代表決心捍衛家園。喬治亞母親頭部左右有2個數字1783-1983代表喬治亞加盟蘇聯200周年。數字下方有2個教堂右邊是典型洋蔥頭式的俄羅斯正教派教堂,左邊是象徵三位一體的三進式喬治亞天主教堂。


其他的圖片大都是營造豐收與歡樂。


喬治亞1991年4月脫離蘇聯成為主權獨立的自主國,但是獨立成功後,她領土內的一些小國卻也想脫離喬治亞獨立,媳婦熬成婆,喬治亞卻不能容忍這些小國的悖離, 2008年其中一個小國南奧塞提亞宣布獨立,喬治亞也不掂掂自己的斤兩,就揮兵北上要去教訓人家,正好中了俄羅斯的圈套,俄羅斯遂假聲援南奧塞提亞之名,堂而皇之進駐南奧塞提亞,然後一路向南打進喬治亞。俄羅斯出兵攻打喬治亞,坦克大砲就是行經這條軍功大道而幾乎兵臨城下,離首都僅60公里之遙,若非西方國家強力斡旋,也許喬治亞共和國已經滅頂。
當時俄羅斯的部隊,或許也曾在這座紀念碑旁打尖休息?


紀念碑背後的雪白山頭就是高加索山脈的主峰標高5033公尺的卡茲別克山。
撰文/攝影 黃智琴